東禪佛教學院參學尋根 深入瞭解總本山弘法運作

图文/陳丽璇

 

馬來西亞東禪佛教學院教務長妙豪法師帶領12位學生於7月2日回到臺灣佛光山參學尋根。尋根之旅除了本山巡山禮聖、參訪藏經樓及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叢林學院亦安排課程,讓學生們與師兄長交流接心,爾後參與7天的短期出家修道會,深入瞭解人間佛教的宗門思想理念。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為學生們介紹都監院的架構及承辦事項等,讓大家瞭解佛光山中央行政中心的運作。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講述佛光山「慈善為方便,教育為根本」的理念。蘭陽仁愛之家執行長妙志法師、佛光聯合診所執行長妙僧法師及大慈育幼院院長林振瑜各自分享,在慈善方面所做的努力,讓學生們對佛光山慈善事業有進一步的認識。

佛館副館長永融法師分享佛館的創立因緣,為供奉佛牙舍利而建的佛館同時也兼具了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慧屏法師透過對談,與學生們探討大家印象中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及人間佛教。參訪普賢殿時,殿主慧楷法師為大家敘述普賢殿的故事,勉勵大家效仿普賢菩薩的願力及行動力,啟發生命無限的潛力。

除了走訪佛光山總本山及高雄各道場如旗山禪淨中心、壽山寺及鳳山講堂,學生們亦前往高雄文化特色景區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第一大湖澄清湖、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綜合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及擁有百年歷史的古跡鳳儀書院。「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從歷史、建築、文化、地理、工藝等多重角度,學生們瞭解當地的人文特色,紛紛表示收穫頗多。

 

參學心得

 

去除多餘的部分

文/陳泳泫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慧屏法師說的「每塊木頭都能成一尊佛,只要去除多餘的部分。」只要去除心中的貪嗔癡,我們也可以成佛,所謂「人人皆有佛性」,唯有不斷努力用功實踐,才能有所收穫。

 

看到堅定的信仰力

文/洪雪薇

參訪旗山禪淨中心時,我們通過影片看到建寺的因緣和歷史,由信徒們堅定的信仰力而促成的禪淨中心實屬來之不易。看到畫面中信徒們親手參與環保回收籌款建寺,讓我忍不住落下眼淚。

 

開拓視野 增長知識

文/劉愷縈

參學過程中,我學習到平日裏應該要多思考、多思維,才能更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不被人誤解。這次有機會到臺灣學習不同的文化,瞭解當地居民的生活及信仰,讓我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三心不可違

文/張濰翔

慧屏法師在《成就的秘訣-金剛經》的課程中提到「三心不可違」,就是不追憶過去、不貪著現在和不幻想未來。簡單來說就是要活在當下,雖然是有點難,因為我們常常習慣去想曾經發生或未來要發生的事。因此,我開始學習專注當下。

 

大師法身無處不在

文/洪智賢

在宗祖殿做晚課課誦《金剛經》時有一段令我感觸很深:「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雖然星雲大師已圓寂、色身不在,但他的法身、教誨都仍在佛光山每一處體現。這些不就是星雲大師在示現為我們說法嗎?

 

感恩背後的付出

文/胡瑗芯

有幸聆聽慧傳院長及法師們分享都監院,讓我升起恭敬心。才發現原來我們所享有的一切都是有人在背後不辭勞苦的付出,帶給大家種種的方便,讓我更懂得感恩。

 

堅定信仰

文/伍群莉

臺灣參學除了增廣見聞、充實知識,在短期出家期間有時間沉澱自己,讓我有機會反思,更堅定自己對佛教的信仰。看到信徒們護教的精神,提醒我要不忘當初學佛的初心,保持正確的心態謙卑學習。

同學們前往宗祖殿禮拜星雲大師。
同學們欣賞接引大佛蓮座墻壁上的佛像。
同學們到台灣總本山巡山禮聖。
慧屏法師與同學們探討大家印象中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及人間佛教。
慧傳法師介紹都監院的架構及承辦事項等,讓大家瞭解佛光山中央行政中心的運作。
佛光山禪淨法堂慧陽法師為同學們介紹禪堂設計。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永融法師為同學分享佛館的創立因緣。
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講述佛光山「慈善為方便,教育為根本」的理念。
同學們到佛陀紀念館金佛殿參訪。
旗山禪淨中心住持慧專法師撥冗接待並贈送甘露法水等結緣品,勉勵大家在修道路上,要如甘露水的玻璃瓶般清澈堅固。
參訪鳳山講堂時,住持覺海法師邀請同學們為前來參與法會共修的信眾呈獻人間音緣歌曲,與眾結緣。
同學們參觀大佛城後歡喜合影。
同學們參訪高雄第一大湖澄清湖。
同學們到抄經堂靜下心來抄經。
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學長帶領同學們在電影讀書會後分享心得。
同學們參訪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了解台灣科技工藝的發展歷史。
同學們在菩提樹下靜坐,與心對話。

Check Also

東禪青年書院歡喜供僧 培植福田

文/羅雪羚 攝影/張凱翔、張利 …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