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禪佛教學院周日班 供僧法會發心服務

撰文:陳志遠 陳麗璇

攝影:馬子荃

 

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於8月31日舉行「2023年馬來西亞佛光山供僧法會暨孝道月供僧道糧總回向」,逾2000位護法信徒、政經文教各界代表參與。與會者以一顆虔誠的心供養僧眾,為自己結下未來佛緣,廣植福田。

供僧法會由多個義工小組發心護持,其中東禪佛教學院周日佛學班共30位同學擔任法師侍者,主要負責法師的餐具擺設、食物、茶水、飲料、善後等。參與同學包含歷屆周日班學長及今年度周日班新生,為法師們提供最真誠的服務。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暨東禪佛教學院院長覺誠法師為周日班同學及佛光青年開示,國慶日並不是只有慶祝,更要反思自己能為國家社會做出什麼貢獻。覺誠法師期許更多青年可以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在社會各領域行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用安定的力量回饋社會。他希望能凝聚全國學佛青年的力量,一起發光發熱,向社會傳遞善的迴圈。

同學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大部分是第一次參與供僧法會,透過良好的溝通集體創作圓滿法會。

 

感謝法師們的願心/陳亮志

今年我第二年參與供僧法會。每每在台下見到莊嚴的法師們走上台,接受信徒的供養,內心都充滿著感動。這一份感動來自於法師們的菩提願心,承擔起宣揚佛陀教法的重任。若沒有法師們苦心研究佛法,把深奧的佛法生活化,用淺白的方式告訴普羅大眾,或許我們就沒有機會學習到佛陀的教法,也不會有機會到脫離苦海的彼岸。感恩自己有那一份福報,可以成為供僧法會的一員。

 

放下身段 服務大眾 / 梁振興 

雖然這次供僧法會侍者組組員人數多達30人,但是大家一點也不馬虎、懈怠,反而更加精益求精,儘量把最好的都呈現出來。雖然大家在平時的工作領域是專業人士,但來到這裡完全沒有看到任何人擺架子,或是挑選工作的問題。真正體現了大師所說的:我們要培養「能大能小」、「能進能退」、「能上能下」、「能有能無」、「能榮能辱」,無所不能的負重條件。

 

體會到供僧的意義/蔡立豐

佛經上說「供僧能令現世者增福延壽,往生者超生淨土」,可見功德之偉大。這次我有機會以一名侍者身份參與供僧法會,從準備法師的便當,到排列擺設餐具,以及法會結束後的善後工作等等。過程中都充滿法喜與欣喜:法喜的是明白體會到供僧的意義,欣喜的是可以為供僧盡一份力。

 

專注當下就是禪 / 郭慧菁

本來連供僧法會是什麼都不知道的我,帶著一顆好奇心在法會中承擔法師的侍者。在專心擺設法師們的餐具過程中,我想起在之前參加雲水禪心生命體驗營時,法師說過「只要專注在當下,到處都是禪。」這讓我體會到,禪不一定是在道場,而是在於用心的做好生活中的每個細節。

 

看到大家的自主性/葉瑞嫻

不論是便當準備或是活動善後工作,我發現大家的配合度都很高。尤其是大家的自主性,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都會主動上前幫忙。活動後的檢討會議也讓我學習接納他人不同的意見,試著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圓滿。

 

集體創作的成就/陳泳泫

從這次的活動,我感受到集體創作、分工合作的精神。雖然大家被安排到不同的工作,但完成的效率很高。當我們還在等待法會結束時,有的同學已經提前幫大家準備好清洗善後的用具,讓善後工作可以更快地完成。大家不分你我一起服務、學習,共同完成任務,是一件很歡喜的事。

 

為共同目標努力/姚亦徽

感恩自己在供僧法會裡體會到團體的凝聚力。雖然同在侍者組裡的我們並不一定互相認識,但大家都在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共鳴。感恩身為佛教徒的話能夠供養僧寶,培養自己的福德資糧。

 

考驗內心的敏銳度/洪雪薇

雖然打便當的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每一樣菜色的擺放位置、配料搭配和數量等細節都很講究,才能呈現出色香味俱全的便當。只要稍微不留神,就很容易出錯。就像我們平時在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在考驗我們內心的敏銳度。

供僧法會結束後大家一起善後。
週日班同學們在向學長瞭解佈置流程。
東禪佛教學院院長覺誠法師為周日班同學及佛光青年開示,國慶日並不是只有慶祝,更要反思自己能為國家社會做出什麼貢獻。
週日班學長用心準備。
週日班同學用心準備。
週日班學長用心準備。
週日班學長用心準備。
將食物擺盤是法師侍者挑戰美感的工作之一。
週日班學長們佈置得整齊劃一的食物,盡顯恭敬。
週日班同學歡喜准備。

Check Also

佛學院招生宣傳 播種善的種子

文/顏秀佩、黃巧媚 攝影:陳麗 …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