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秀佩 陳麗璇
攝影/張利平
暌違4年,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佛教學院與周日佛學班同學一行14人在東禪佛教學院教務長妙豪法師的帶領下於7月8至27日前往台灣佛光山總本山及各道場參學尋根,深入瞭解佛光山人間佛教思想。
一行人先後參訪佛光山臺北道場、佛光大學、蘭陽別院、圓明寺、惠中寺及福山寺,最後回到高雄佛光山。從不同道場的參訪中,同學們認識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台灣各地的弘法事跡,也從多位佛光人的口中深入瞭解早期大師弘法度眾的善巧方便。
回到高雄佛光山,叢林學院協助安排課程,讓同學們有機會與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修持監院室監院慧思法師、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中法師等多位師長交流接心,從中瞭解佛光山四大宗旨—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如何確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除了本山課程,同學亦有機會參訪高雄佛教堂及壽山寺,認識大師早期在高雄弘法的道場。一路上受到各道場法師及信徒熱情接待,讓學員們感受到佛光山「來時歡迎,去時相送」的精神。同學們猶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能夠親近多位善知識,紛紛表示收穫滿滿,不虛此行。
遇緣則有師
文/莊偉銘
參訪佛光山大智殿時,男眾學部學長介紹文殊菩薩「遇緣則有師」的典故,是啟發我在佛道路上修行的關鍵之一。
參學過程中,不少善知識為我們開示及鼓勵,內容包括華嚴經、唯識學、禪修等,都提及修行必須先認識自己,才能瞭解眾生。這給我很大的推進力,我需要讓自己沉澱,才能包容他人的煩惱,理解他人而以適合的方式幫助他。
總的來說,每個因緣都讓我從中學習,如飲食、建築乃至開示。我發現,只要有想學習的心,樣樣都可以成為我的善知識。
分秒必爭為眾生
文/蔡立豐
這次參學讓我對星雲大師的事跡從一開始的朦朧到逐步地瞭解。只有一點是顯著的,大師為了佛教可以把每分每秒都用在拼命創造價值給眾生的路上。大師在弘法過程中,也不是沒有遇過困難,我們聽到法師們說得是那麼的輕鬆,但試想想如果是我們,是否還有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還是早已被打敗而消失了?我希望我可以為佛教出一份力。
以大師為榜樣
文/梁家傑
我覺得佛陀紀念館是一個很好接引大眾的地方,大師為佛陀紀念館付出了很多心思,讓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親近道場學佛。在靠近大佛的那一瞬間,讓我感動到流淚,也體驗到大師建大佛的因緣。我發願以大師為榜樣,接引更多人學佛。
堅定的心 不變的信仰
文/黃文豪
大師弘法一路走來很不簡單,經歷了多少暴風雨,但大師那堅定的心、不變的信仰,從未對佛教產生任何懷疑,再坎坷的路也要勇敢走下去。我明白現在的我必須更加精進,要做個對國家、社會有益的人,把佛教傳承下去。
走出去學習
文/莊偉敏
這一次參學對我來說是一種走出去學習。臺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與我們分享「華嚴經」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走訪了來自不同行業的善知識,向大家請教、學習。雖然大家背景不一,但佛性是平等的。這也提醒我要擴大自己的心量,學習包容、接納他人的教導。
來時歡迎 去時相送
文/尤金婷
當我們抵達道場,看到法師們站在門口迎接時,我的內心是受寵若驚的。一路上,除了法師們的熱情招待,還有道場師兄師姐們的關心。大家的熱情款待讓我感到很溫馨,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樣。回程時,大家也都集聚在門口歡送我們離開。我想,這就是佛光山的精神。
從分享中更加感佩大師
文/伍群莉
在宜蘭蘭陽別院有幸遇到林清志和林秀美老師,與我們分享很多大師早期在宜蘭的弘法事跡。兩位從青年時期就跟著大師學習,護持佛光山將近七十年的歲月。大師的慈悲與弘法的宏願改變了當時他們對佛教的看法,從而生起恭敬心與信心。從他們口中的分享,我對大師的感佩更加深刻。
感謝大師創造平臺
文/黃寶盈
這一次參學,妙南院長讓我們有機會住在佛學院,得以體驗真正的叢林生活。我也從師兄長們的分享中看到星雲大師將佛法傳遍五大洲的精神。感謝大師為我們創造了這麼多平臺,讓我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好機會,啟發我們的能力和信心。
有幸體驗叢林生活
文/楊秀清
當我知道要掛單在叢林學院女眾學部體驗叢林學院生活時,我的心情既興奮又緊張,心裡上演許多小劇場。我對叢林學院生活有許多好奇,很渴望認識,因此很興奮,而緊張卻是擔心自己不習慣。當老師和學長帶我們去安單和認識環境時,我發現自己之前所有的擔心都是自尋煩惱。雖然體驗叢林生活的日子很短暫,但卻過得很充實,每日的晨鐘暮鼓都提醒我們要時刻提起正念。
為了佛教做就對了
文/張凱翔
這次參學讓我發現佛光山除了建設寺院,還有開辦大學、報社、慈善育幼院等,都是靠大師的願力慢慢實踐和實現的。就如妙南院長提及的,星雲大師為了佛教做就對了的精神,不會擔心能不能達成而起煩惱。這樣的精神讓佛光山從最初的一座荒山發展到今天世界五大洲的道場。大師瞭解眾生需要佛法,而佛法需要人才去弘揚。佛光山就是由大師、法師、信徒及大眾成就而來。
鬧市中的一股清流
文/李佳玲
這次台灣參學到訪了好幾個地點,包括臺北道場、佛光大學、蘭陽別院、圓明寺等,每一處都讓我有不同的收穫。抵達第一站—臺北道場,見到如此現代化的道場坐落在城市當中,我心中很驚訝。隔天一早,在莊嚴的大殿內做早課,讓我感覺正能量滿滿。聽到住持滿謙法師分享臺北道場不間斷地舉辦法會共修,是鬧市中的一股清流,讓我深深敬佩星雲大師的智慧。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5-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6-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7-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8-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4-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EF%BC%8823%EF%BC%89-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22-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24-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9-scaled.jpg?resize=618%2C82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2-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scaled.jpg?resize=618%2C412&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3-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25-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2-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5-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6-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0-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https://i0.wp.com/dzi.my/wp-content/uploads/2023/09/202307-11-scaled.jpg?resize=618%2C464&ssl=1)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