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崇濟
台灣參學期間,我們走訪了好幾個道場,包括臺北道場、蘭陽別院、圓明寺、惠中寺、福山寺等。這令我大開眼界,感覺自己如「華嚴經」內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其中,我發現這些道場有好些特點。
第一,法師及師兄師姐們都非常熱情,招待得很周到,比如食物的細致準備、住宿的噓寒問暖、結緣品的準備等,讓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第二,每個道場的建築大小、功能性及管理方針各不相同。道場會針對信徒的文化背景及年齡層而推行不同的活動。我發覺大家對教育非常推崇用心,有的道場甚至開設一百多種社教課程,如書法、畫畫、樂器、瑜伽等。慧傳法師授課時分享的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即星雲大師提到的「有益於群眾的集體活動就是共修」,而共修就是佛教的佈教活動。這和我理解的傳統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我看見了人間菩薩道。以往都是透過影片或書籍瞭解大乘修行故事如佛陀割肉喂鷹、以身飼虎,讓我對此感觸不深。但在佛光山各道場我感受到法師們所散發為眾生服務的能量,而他們的分享讓我對星雲大師的形象也越加深刻,更感佩大師的智慧。
此次參學就像妙南院長所說,看的大師的法身。它融入在佛光山的法師、信徒、建築,乃至一草一木等。我發願要多讀大師的書籍,像善財童子一樣,努力向善知識學習。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