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讀佛學院時,常常要回答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來讀佛學院?」當然就讀佛學院的原因很多,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況且每個人入讀的因緣都不一樣。但其中「認識自己」卻是比較理想的答案之一。可是認識自己一定要在佛學院嗎?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生命課程可以認識自己。的確,這是個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佛學院的教育有別於一般的教育,採用的方法是以佛法的智慧來引導我們從迷惑走向覺醒,所以在佛學院,認識的不只是表像的自己而是更深層的自己。瞭解表像可以從知識入手,但要徹底瞭解本來面目,唯有用佛法的智慧去開啟。
在佛學院,認識自己不是在理論上用功,而是在日常生活作息裡去體悟。從行住坐臥,一呼一吸,到解門、行門無不在認識自己的課題上用功。可見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我們每天都與自己在一起,相處的時間雖長,但有多少人能把自己看清楚?若能把自己看清楚的,煩惱自然少,生活也會很自在,不會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起種種分別、計較。很多時候,生活中的煩惱都源自於自己對自己的誤解造成,就像一條潔白的絲巾,明明是平整的,我們硬把它打上許多結,把平整的絲巾扭曲了,變樣了。生命是一條長河,我們不只在今生今世把自己扭曲了,累劫的堆積其實已經把自己搞得面目全非了!
在佛學院,生活是減法,生命才是加法。唯有去除生活裡不必要的累贅,生命才有更多的聚焦能量去發現更重要的東西,就像照相機,沒有聚焦,拍出的照片模糊雜亂,反之當聚焦越穩定,畫面的品質就越清晰,主體也會變得更明顯。聚焦能量越強,生命的主控權就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了順逆境也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很慶辛自己能在東禪佛教學院完成九個月的課程,並到臺灣叢林學院修學四個月的短期課程,間中還有機會到佛陀的故鄉(印度)圓成參學與朝聖之旅。佛學院畢業後,我選擇了在家過田園的生活,除了照顧年邁的母親也打理後院的小小果園,偶爾幫佛學院月刊整理文稿。我覺得與大地為伍的生活比用金錢、財富、名利堆積的生命來得自在。生活中夠用就好,人我中隨緣就好,煩惱來時面對就好,與其不斷在往外抓取那畢竟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如往內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次的疫情,不難發現很多人心裡都很躁動,無法安分守己的在家防疫,一直想往外獲取快樂,其實這時候若能回過頭來探索自己內心的寶藏, 生命就能減去一份迷茫,多一份自主。
佛陀的智慧是開展生命的無價珍寶,歡迎您來報讀佛學院,體驗清明、覺醒的人生。
文/張素娟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