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佩儀
進入佛學院前,我是佛光青年。東禪佛教學院的小小空間,彷彿是每個青年回家後聚集的小天地。縱然老師頻頻鼓勵,然而任我們誰都不曾想過要報讀佛學院。對我們而言,佛學院打坐參禪、誦經拜佛的平淡生活,實在跟我們搭不上關係。殊不知,這只是我們對佛學院生活片段的認知。
重新認識佛學院,是在大三那一年。一支短片,讓我改觀。一年後,因緣具足,我入學了,展開不一樣的人生新體驗。
憶起佛學院,最難忘那張硬梆梆、沒有床墊的木板床。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曾經被那簡陋的寮區嚇到!曾經想過退縮,但不可思議,我不僅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一年的東禪佛教學院學業,還回到台灣總本山的叢林學院繼續三年的研讀。就這樣,我度過了四年…深深體會,原來我以為的不可能,只是我為捍衛自己的舒適圈。四年,不敢說自己脫胎換骨,但至少能看見自己。唯識學的輪迴觀提到,唯有看見習氣,才有機會改造、改變。很慶幸生命中,自己能有這麼一個機會遇見。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喜歡挑戰。生活中,凡是可以一百分的事,我絕對不要八十分。記得師父上人在書中提到「行住坐臥也是修行」。當時的我似懂非懂。歷經佛學院解行並重的生命教育,方知自己的不足。
在佛學院,我們會被分成小組,從作務中體驗生活。香燈、行堂、典座,是同學們最害怕,但我最喜歡的生活輪組。大家覺得很難的差事,我樂於挑戰。然而最難的,是領眾薰修。很不幸的,我總會有幾次被開牌當維那的「噩運」。有一次晚皈依後,學長對我說:「要用「心」唱。」這一句「用心」,讓我沉思良久。明明就很「用心」,怎麼說我「不用心」呢?回想日常的行、住、坐、臥,那瞬間,我懂了。
是的,每一次,只想著如何有效率的快速完成任務,卻沒有思惟當中的因緣。一字一句唱誦,只注重唱腔、轉音,卻沒有思量當中的法義。所以我的唱誦不會感動、沒有溫度。自此,開始放緩腳步,學習與心對話。連續地反覆練習,彷彿也懂了師父所謂的「行住坐臥也是修行」。所謂修行,也是修心。透過生活中最平凡的行住坐臥,照見本性,調伏自己的散漫心、傲慢心…
有一次,看見同學為法器驗收懊惱不已。我告訴他:「司打法器,要用「心」。法器是龍天耳目,板聲是有靈魂的。如果只是很賣力地練習,你的板聲也只有槌子與木板碰撞的噪音。」
佛學院的生活教育,看似枯燥乏味,但當中蘊含著可以帶給我們生命一些啟發的契機。感謝當初那支影片,讓我對佛學院改觀;感謝那位學長,讓我懂得佛法在生活中的韻味、讓我懂得「用『心』」。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