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明燕
繪圖:溏湘
高中畢業那年,我正值十八年華,跟一般學子一樣有著自覺偉大夢想,即使成績再差,也決有往法律系前進的抱負。雖然母親再三反對,但我依然無視她。結果母親棋高一著,不知道在哪個角落弄來一張東禪佛教學院報名表,在我畢業前夕,直接拋下狠話,警告我必須先念佛學院,否則絕不資助我上大學,更別談什麼法律系夢想。於是,我雖心有不甘,但還是硬著頭皮去面試了。
「嗨,明燕,為什麼你會想來佛學院呢?」東禪佛學院學務長如音法師問我。
「沒有啊,我媽媽叫我來的。」我想也不想就回答了。
「…… 沒關係,我等你高中畢業,記得要來喔。」法師回答。
「但我要11月才能畢業,然後還有跟朋友約好去畢旅喔。」我試圖想讓法師知難而退。
「沒關係,我等你。」法師這樣說。
「……」我無言。
舊時有劉備三顧茅廬,然而我在畢業之際,卻接到了三通佛學院致電的就學提醒。我嘗試忽略,但在母親犀利的眼神下,我還是踏進了佛學院。現在想起,年少輕狂的自己怎麼會理解入寶山的心情?
在東禪佛教學院結業之後,我也完成了叢林學院女眾學部的三年教育。這中間的太多學習與機會,實在讓自己印象深刻。除了形塑自己對信仰上的堅定,在佛法義理學習的過程中,我不敢高談自己對佛學的造詣,但始終深深認為,與普遍的學府不同之處,佛學院在於強調於生活教育。我們從小就被既定觀念影響,被教導需要高學歷與好工作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但在佛學院,自己做錯了就勇敢在大眾面前承認;不敢做的,偏偏需要踏出舒適圈去嘗試;不想做的,往往就被點名直下承擔。生命教育談的是人格養成,除了父母過去的教導,大概只有佛學院敢落實其中了。
如今回首,在這四年的學習裡,深感除了需要謝謝一切成就自己的因緣,也慶幸自己作出了對的投資。假設人生有七十年,我們只要用一年來充實自己的生活教育,在時間軸來看,根本花不上生命的三分之一,但對自己往後對生命的態度,卻足夠轉念積極對待,這樣的投資利潤,既無風險又豐碩。重要的是,讓自己沉浸在「善」的環境中,能夠在正確觀念上的建立與實際身體力行,得到的往往比付出還多。
最後的我並沒有踏上法律之途,而是選擇了傳播,因為我相信,「善」的傳播,能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觀念與力行間,是一道無形的距離;是一念,亦是鴻溝。趁年輕學佛,給自己一個勇敢選擇的機會!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