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時菱
星雲大師說:「無論信仰宗教或是道德的養成,想要探究真理,深入精髓,都需要經歷一番身心的努力。」學道,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過程,偶爾難免會迷失,但只要不失方向,最終必能見到真理的風光。道,不一定在佛祖那裡,道也不一定在出家人那裡;道,其實就在每個人的眼前,每個人的身邊,每個人的心裡,所以道是由自己創造的。讀佛學院,真的能找到自己嗎?在這兩個月的佛學院生活,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對於道在哪裡,以下幾點分享:
道在一念中
佛學院課程,多樣化。但,唯一不變的是,所有的課程的核心在於「心」。進來佛學院前,原以為佛學院生活是規規矩矩地,同學們會接受指導而改變。但,事實不是。例如,班會中提醒上課前靜坐5分鐘,即使提醒了,有些同學還是屢勸不聽,當時心裡升起了疑心和瞋心。突然,想起課堂上老師說過,試著把心中的 「預設」放大,超出預設的範圍就會接受。我的預設是同學聽了老師的提醒後,不會再發出聲音;當我把「預設」放大,接受無論有聲音、沒聲音我也可以把心拉回自己的所緣。自我反省後,其實是自己執取外在的境界。只要能夠接受,轉念中的那一刻,即使再幹擾的聲音也不會受影響。
道在威儀中
威儀並不只是作一個樣子,也不是要裝模作樣,而是自然流露。還沒進來佛學院前,我走路總是帶著笨重的步伐。開始我不以為然。覺得走路罷了嘛,也不會怎麼樣。某一天,老師示範並錄下我走路樣子。啊!太沒有威儀了!走路,肩膀左右搖擺,整個人好像「大笨象」!老師指導後,我才發現原來20幾年都走錯方式。我發願要顧好威儀,才能用身形來調整自己的身心。就這樣,一步一步地顧好當下,把心安住在腳下及佛號上,來調伏我急躁的性格。
道在動靜中
我認識佛光山是從青年團的活動開始。青年的活動,都比較動態。所以,對於「靜」是不習慣的。
猶記剛就讀佛學院,看著大家裡裡外外地忙,而我要在課室上課、在電腦室寫報告、在圖書館自修。內心一直沒辦法靜下來。後來,透過禪修、跑香及課堂上的上課,逐漸的我學習了「不動心」—心不隨外境所轉,就是此時此刻,做此時此事。當靜下心來面對自己時,不往外看,而往內修時,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心。
總概來說,「道」不僅建立在知道;找「道」了,更重要的是行道。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