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瑞旗、鄭紹敏
3月7日,東禪佛學院師生出席了由佛光山教育中心與馬大中文系、馬大佛學會聯辦的「信仰與傳承」論壇─論壇邀請了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精神專科醫師鄭友耀及心理輔導師李志祥博士並由馬佛青總會前會長吳青松主持,現場200多人座無虛席。
鄭醫師在「心病還需心藥醫」指出憂鬱症患者可從個人情緒、生理、思想、行為觀察。患者自主性減低,想要快樂卻快樂不起來,無法帶動正面情緒是他們的無助悲鳴。心理上的悲觀投射、外境給予的壓力、生理上的不良變化是憂鬱症的原因。適時的尋求支援,是預防病症的良藥。
李博士在《別叫我看開點—–憂鬱症患者的關懷與陪伴》勸勉別再用錯誤的方式陪伴患者,也分析了憂鬱症與性格的關係,並指出憂鬱症的牢籠模式如同牛吃草,一直處反芻狀態。他建議患者接受綜合治療,包括藥物、心理上、環境的治療。
法師在「佛教與情緒管理」表示身體缺乏特定營養成分時會給心理造成影響,若身或心有病要勇敢找醫生治療。法師鼓勵人生要有目標,就有前進的動力;行事積極就沒有時間朝向消極;向前有路,自然有無限的光明。遠離憂鬱症要勇敢向自我宣戰;多關心別人,服務大眾,心中自然會生起歡喜。法師以“此心能造憂鬱,此心能滅憂鬱”,勸勉大家降服心中的賊。
主持人吳青松最後表示,憂鬱症患者除了找醫生以外,也可以在各自的宗教信仰裡找到所需的“營養”。
當論壇結束後,同學們紛紛發表各自的收獲與感想:
文/李俊蔚
在不瞭解憂鬱症的情況下,我竟然陪伴了一位患病朋友足足兩年,多次為了照顧她而長途奔波。參加了這次的論壇,我更深入的瞭解到患者的心情和原因,明白了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足,這些經歷讓我想成為一名輔導師,希望以後可以幫助更多的憂鬱症患者。
文/林彥志
這次的論壇讓我受益良多。李博士說當他給患者作輔導時,他會堅持要求見其家人,因為一名憂鬱症患者的癥結不僅僅是在他自身,痛苦的不會只有一個人。所以說一個心理輔導員的工作,很多時候不會只是輔導一個人,而是輔導一個家庭。
文/鄭袺涁
講座中,尤其是院長覺誠法師精彩與生動的分享,把佛法結合現實生活中,讓我聽得津津有味。再令我感同身受的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正面思考,貫徹波羅蜜多的思維,有了智慧,人生自然會遠離苦得樂。以服務奉獻為己任,憂鬱症絕會對我們退避三舍。
文/鄭美滿
在不瞭解憂鬱症的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正面積極的話語,如;“加油 !”“看開一點!”等,原來都能給他們帶來二度傷害。聽完這個論壇讓我受益良多,如憂鬱症的症狀,治療方法等,能讓我們在第一時間察覺身邊的人是否患有憂鬱症而給予幫助。
文/鐘佩珊
一直都對關於心理的課題感興趣的我,非常感恩能夠有這因緣到這場論壇,更進一步的瞭解了這靜悄悄的病友。聽著憂鬱症的症狀,其實我一直都很贊同以佛法來對治憂鬱症。在服務大眾中找出樂趣,以三好四給利益他人,也終究會利益自己。
文/陳麗璿
我們常常在報章上看到憂鬱症患者自殺的消息,卻不知道要如何阻止這類事件的發生。主講人在論壇中提到,憂鬱症的發生只是因為我們的心生病了,就像咳嗽、感冒一樣稀鬆平常。社會大眾不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憂鬱症患者。我們必須知道,他們只是暫時生病了。只要按照醫生指示吃藥調整或接受輔導,必然會痊癒。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讓他們能早日康復。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