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秀雯
關於現代社會上很熱門的心理學與佛學,同學們都好奇它們的同異!
1月12日佛學院邀請到大馬注冊心理輔助師李志祥博士為大家分享《佛學與心理治療》。
有著20多年臨床經驗的李博士首先跟大家介紹了,現代人的心理狀況的幾個種類,有失常/障礙、痛苦、壓力、健康、幸福感。經調查現代人普遍是活在壓力和痛苦的狀態之下。 現代人生活方式應該放鬆的時候專注,該專注的時候放鬆,意思是說人在忙碌但是心是死的。
那麼到底心理學與佛學有那些同異之處呢?李博士指出相同點兩者都是關注“心”的問題,幫助人們解脫痛苦。心理學的目標是要發展良好功能的“我”,此生的安身安心。
雖然如此,佛學幫助人解脫的方法與心理學不同。佛學是講究修定修慧、此觀修習。佛目標是要超越我、立慧命、超越輪回得究竟解脫。像一棵樹:心理學即是在樹葉和樹枝上做功課;而佛法是在樹根上著力,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初李博士就讀心理學是為了找到人生的答案。他發覺到心理學不能夠找到生死的答案。竟然在上了2個月的心經課程中領悟到了佛法的真理。博士鼓勵我們有了信仰之後,應要有心力,就是從發願做起。我們要相信佛法並要落實在生活,讓佛法指導我們的人生方向。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